登录
注册
本信息所属专题
更多
关联文章
热门标签
更多
您所在位置:首页  ›  影视百态  ›  分集剧情

解读英国经典文学名著《苔丝》,来看看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的悲剧

青梅娱乐编辑于 2024-03-26 03:36:37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一本英国经典文学名著《苔丝》。和《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爱情悲剧一样,《苔丝》的书名也取自女主人公的名字。这部小说的情节紧凑,从头到尾几乎都是关于苔丝的主线剧情,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故事,那就是:一个年轻女性被一个男人侵犯,又被另一个抛弃,最终走向了毁灭。不过,要是只从这句话来看,我们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本书会在当时的社会里引发有关女主人公道德标准的轩然大波,毕竟英国小说里从来不缺少引诱和堕落的情节。本期解读,我们就将一起回到作者生活的时代,看看社会道德标准的变迁,以及女性命运因此所受到的影响。

解读英国经典文学名著《苔丝》,来看看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的悲剧

《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是英国十九世纪末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个处在世纪交界线上的见证者。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开启了社会观念相对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三年后的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也是在这一年,哈代出生在英国西南部的一个乡村里。当时,这里还属于未开化的地带,保留着维多利亚时代古老的风俗传统和思维模式,比如,基督教的价值观依然是主流的道德标准,人们普遍认为婚姻是神圣的,女性必须忠于家庭和丈夫,而未婚女性的贞洁也被极其看重。

哈代的小说忠实地记录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英国社会的变迁,比如,农村劳动力的环境变革,资产阶级兴起导致的贫富差距,科技发展对传统信仰体系的挑战,等等。他笔下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以家乡多赛特郡为中心的威塞克斯地区,对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命运悲剧做了细致深刻的描绘和探索,塑造了大量反传统的女性角色,《苔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虽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今天看来,《苔丝》在文学评论界和读者心中都拥有非常高的位置。它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影片,该片不仅收获了198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和导演两项提名,也让当时年仅二十岁的女主角娜塔莎·金斯基一举跻身演技派的行列。遗憾的是,尽管波兰斯基对哈代笔下的乡野氛围做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但镜头里的苔丝,包括两个男性角色都显得过于扁平,影片的节奏也趋向平缓,没能传递出小说情节与季节变迁紧密呼应的结构特征。

解读英国经典文学名著《苔丝》,来看看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的悲剧

《苔丝》是哈代的倒数第二部小说,也是他第一部在海外正式出版的小说。当时的哈代已经是一名相当成功的小说家和诗人,但是再成功的作家也得吃饭,而十九世纪最能盈利的小说出版方式是这样的:首先在大规模发行的杂志上连载,接着出版三卷本的图书馆版本,最后才是更便宜的一卷本平装书。美国的情况和英国差不多。虽然已经在英国出版过一卷本平装书,《苔丝》在美国出版的时候,又经历了从连载到三卷本再到一卷本的过程。之前哈代已经尝试过几次连载,对出版审查、编辑介入这一套流程熟悉得很,不过《苔丝》还是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麻烦。因为在这以前,哈代始终保持着自己和作品之间的距离,留心不把个人观点和看法过多地表现在小说里,可在创作《苔丝》时,他却打破了这种有所保留的态度。在第一版说明里,哈代明确写道,“我抱着一个极其真诚的目的,那就是力图用艺术的形式把一连串真实事件表现出来;至于本书所表达的意见和感情……如果有哪一位过分高雅的读者觉得忍受不了,那么我想提醒他记得圣热罗姆的一句尽人皆知的话:倘若说出真理会得罪他人,那么,宁可得罪人,也胜于埋没真理。”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真理触动了那些高雅读者的神经呢?还是让我们回到故事本身来寻找答案。根据情节的发展,小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哈代已经贴心地帮我们概括好了标题——“处女”“不再是处女”和“女人付出代价”,下面就让我们一一展开来看。

解读英国经典文学名著《苔丝》,来看看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的悲剧

一开场,我们最先看到的并不是女主人公,而是一个普通的乡下小贩在一条乡间小路上摇摇晃晃地走着。半路上,他遇见了乡里的牧师,两人打了个招呼,寒暄了几句。按理说也就是彼此走个过场,偏偏牧师多嘴了一句,把小贩称作“约翰爵士”,这就勾起了小贩的好奇心了。原来,这个牧师有个挺高雅的业余爱好,喜欢搜寻当地名士的家谱,无意中发现这个小贩其实是一个名叫“德伯”的贵族家的后裔。可惜的是,他们家族的最高头衔只到“爵士”,恰恰不够英国贵族世袭的标准,经过几个世纪的衰落,这个家族已经沦落到入不敷出的地步,他们的姓氏也演化成了更平民的“德比”。

这个小贩就是苔丝的父亲。在得知自己高贵的出身后,德比先生摆起了贵族的派头,叫了一辆马车回到村子里,半路上碰见村里的女人正在欢庆乡村节日,其中就有他的大女儿苔丝。在这群乡下姑娘里,苔丝显然是最有魅力的,尤其是“两片娇艳的表情丰富的嘴唇和一双天真的大眼睛”,尽管她还只有十六岁,却已经开始展现出成熟女性的特征。她既不知道父亲刚才的收获,也不知道这个发现会对她的生活造成多么大的影响。此刻,苔丝最大的期待,只是一个路过的英俊小伙子能够第一个挑中她做舞伴,可惜她没能如愿以偿,这让她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掉头回了家。

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里,哈代介绍了一遍德比家的家庭成员:父亲不求上进,喜欢喝点小酒;母亲则是个糊里糊涂的家庭主妇,唯一的乐趣是到酒馆去把老公找回家来;除了苔丝,家里还有六个年幼的孩子。说的直白一点,苔丝就是一个十九世纪末英国的农村“凤凰女”,一旦父亲出了什么状况,她就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必须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后面我们也会看到,这正是她无法摆脱的命运。

解读英国经典文学名著《苔丝》,来看看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的悲剧

听了丈夫带来的消息后,德比太太提出,有一个住在不远处的有钱太太也姓德伯,可以让苔丝去那边认亲戚,看能不能从那户人家讨点好处,运气好的话,苔丝还能通过他们嫁一个有钱人,飞上枝头做凤凰。她没想到的是,这个所谓的亲戚其实是来自北方的暴发户。这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并不少见,虽然暴发户们有钱,但他们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不高,而大量落魄贵族也需要与新兴资产阶级联姻来维护自己的权威。我们熟悉的《唐顿庄园》,走的就是联姻的路子。不过德比家显然更有经济头脑,靠着德伯这个濒临灭绝的姓氏,直接摇身一变成了贵族后裔。对于母亲的小算盘,苔丝本来是抗拒的,但这天晚上又发生了一件事,迫使她不得不同意这个计划。德比先生在小酒馆里庆祝了一番,喝得太醉,没法半夜动身去赶集,于是,作为长女的苔丝主动提出由自己代替父亲,结果半路上出了车祸,家里唯一的一匹马被撞死了。本就风雨飘摇的德比家彻底没了生计来源,苔丝觉得这都是自己的责任,只好同意了母亲的提议。

一切果然如德比太太所愿,亲戚家的阔少爷,一个叫亚历克的年轻人对苔丝一见钟情,为她在自家安排了一份清闲的工作。德比太太认为,只要苔丝能妥善利用她的美貌,亚历克肯定会娶她为妻,一家人也就能跟着享福了。遗憾的是,尽管德比太太自己生了七个孩子,却没想到要教女儿任何男女之间的知识。苔丝对这类事情还是懵懵懂懂的,在与亚历克相处的过程中,她既不知道如何施展自己的女性魅力,也不懂得如何自我保护,只是凭着天生的本能对亚历克的挑逗表示抗拒。直到一天晚上,苔丝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起去赶集,回来的路上跟亚历克从前的情人发生了口角,遭到众人的围攻。恰好此时亚历克骑着马出现了,为了摆脱同伴的攻击,苔丝暂时忽略了亚历克这些日子来的轻浮举动,骑上了他的马,从而导致了“一个重大事件”,而这件事“在实际上毁掉了她的希望”。不难猜到,这件事就是苔丝的失身。亚历克带着她在树林里四处游荡,拖延回家的时刻,尽管他声称自己只是想跟苔丝多待一会儿,但当苔丝累得在树林里睡着后,亚历克趁机跟她发生了关系。

解读英国经典文学名著《苔丝》,来看看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的悲剧

这一幕不仅成了苔丝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最受读者和评论家关注的情节。林子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哈代给出的只有语焉不详的几句话,还用“浓重的黑暗和大雾”打了几层马赛克。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对出版审查的顾虑,可恰恰是这种省略,给了后世读者无穷无尽的猜想和争议。在整件事情的过程中,苔丝究竟有没有醒来?还是像电影版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理解一样,她其实一直都是清醒的?如果苔丝真的没有睡着,那么这到底是一次引诱,还是事实上的强暴?更让读者困扰的,是作者对这件事过后几个星期发生的事情的模糊处理。苔丝到底是仅仅失身了一次,还是在这段时间里做了亚历克的情妇?这个问题,让我们暂时放一放,留到后面再说。

总之,当我们再次看到苔丝的时候,她已经回到了家人身边。她深居简出了整整十个月,当她重新出来到地里干活时,人们发现她成了一个孩子的母亲。于是,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未婚先孕。不幸的是,孩子生来就体弱多病,没活多久就死了。苔丝在家里休息了一整个冬天,春天来临时,她幸运地得到了去农场当挤奶女工的机会。盘点一下时间线,我们会发现这时的苔丝才刚满二十岁,因此,尽管她一直谴责自己,认为自己不配再有幸福,但她的心里还是涌动着寻找快乐的本能,正是这种本能引导她进入了人生的第二阶段。

解读英国经典文学名著《苔丝》,来看看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的悲剧

苔丝到农场里开始了她的新生活,至少是表面上的新生活。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挤奶的活儿也不太多,作为爱情的萌芽地,简直太完美了。就是在这里,苔丝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巧合的是,这个叫安吉尔的年轻人,就是小说开头来不及与苔丝共舞一曲就匆忙离去的小伙子。他的父亲是一名虔诚的牧师,两个哥哥也都是牧师。这个安吉尔却是家里的异类,他拒绝接受传统的宗教理念,也不愿意从事神职工作。折腾了好一阵后,他终于在二十六岁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决心去当一个农场主。为了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他也来到了这个农场。

放眼四周,除了安吉尔都是农民,加上他的外表也挺占优势,自然夺走了农场所有姑娘的芳心。而苔丝凭借着出众的美貌脱颖而出,此外,她还时不时地能用朴素的语言说出一些有哲学家气质的思考,自然就赢得了文艺青年安吉尔的心。两人度过了好长一段暧昧期,终于,安吉尔忍不住捅破了这层窗户纸。苔丝无疑也是喜欢他的,只是想到过去的事情,觉得自己不可能配得上安吉尔。面对他的求婚,苔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要么不管三七二十一接受,要么放弃这个机会,接受未来艰苦的独身生活。她几次三番想要对安吉尔坦白,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她写信给母亲,得到的建议是绝对不要透露半点过去的事情,反正她不是这个国家里唯一遭遇过这种事的女人,又何必去自找麻烦呢?等到生米煮成熟饭,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解读英国经典文学名著《苔丝》,来看看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的悲剧

在母亲的催促下,苔丝半推半就地跟安吉尔订了婚,可她心里老是不踏实,担心事情会败露。一次,在跟安吉尔进城购买结婚用品时,他们偶然遇见了一个知道苔丝底细的同乡,这人无意间透露了苔丝不是处女。尽管安吉尔最终认定是对方认错了人,苔丝还是为此心神不宁,决定写一封信坦白自己的经历。阴差阳错,这封信没能送到安吉尔手里,苔丝于是自我安慰这是一种征兆,表明她不应该把真相告诉安吉尔。两人终于还是结了婚,蜜月旅行的这天夜里,苔丝的良心战胜了侥幸心理,她觉得自己这样不付出代价却得到了安吉尔,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万万没想到,在她开口之前,安吉尔却抢先一步,告诉妻子自己在伦敦有过一个情妇,这下苔丝可解脱了,以为这代表着安吉尔和她扯平了,于是把过去的事情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

苔丝没想到的是,安吉尔彻底懵了。尽管安吉尔一直表现得对社会风俗和礼仪毫不在乎,但从心底还是摆脱不了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和当时的大部分男人一样,他也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个冰清玉洁的处女,这会儿发现自己居然成了个“接盘侠”,免不了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在这以前,他一直把苔丝看作“大自然的一个水灵、纯洁的女儿”,这一刻以后,苔丝就成了“大自然耍了一个奇异的花招”。她的贵族出身,曾经被安吉尔计划好要作为说服父母的一张王牌,此刻却成了古老、腐朽、阴险的象征。安吉尔责备苔丝不懂事理,没有修养,没法跟她一起生活,气急败坏之下,他建议两人分开一段时间,苔丝同意了。安吉尔给了苔丝一些钱,算是尽了做丈夫的义务,随后两人分道扬镳,苔丝又一次回到了家乡。

解读英国经典文学名著《苔丝》,来看看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的悲剧

讲到这里,我们可算是明白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读者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抓狂。按照惯例,一个单纯的年轻女性“堕落”后,大众习惯看到的结局只有两个,要不就是死亡,要不就是通过自我牺牲获得精神上的救赎,而哈代居然描绘了这样一个女人:比起赎罪,她更想追求新的幸福,甚至妄想重新开始,还期待丈夫接受她过去犯的错,就像她接受丈夫干过的荒唐事一样。当时,大部分人也都是和安吉尔一样的“双标党”,男人偷情是可以原谅的,女人一旦失足就永世不得翻身。尽管苔丝最后坦白了一切,但她翻来覆去的犹豫不决也难免被看成富有心机的佐证。

其实,在首次连载时,为了照顾读者们的反应,哈代已经对小说中的一些关键场景做了不同的处理。例如,在苔丝和亚历克的第一段关系中,哈代加入了一场伪装的婚礼,由亚历克的朋友主持,只有苔丝信以为真了。但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小细节。小说里对肉体和生理欲望的大量描写让读者无所适从,人们的普遍反映是“哈代笔下的男男女女总是有些过分遵循自己的动物本能”。不过,这一切都还比不上小说的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在卫道士眼中,这无疑是一次赤裸裸的挑衅,针对它的批评甚至超过了全书的任何部分。甚至有一种说法,说哈代被这本书招来的大量批评搞得心灰意冷,又写了一部小说后就宣布封笔,转而以诗歌创作结束了自己的文学生涯。

那么问题来了,哈代为什么明知这个副标题会触犯众怒,还要坚持把它留在那里,并声称这是“一个持公正态度的人对女主人公品格的评判”呢?他所依据的又是哪一条法则?这与哈代本人的经历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

解读英国经典文学名著《苔丝》,来看看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的悲剧

在哈代生长的环境里,宗教信仰氛围根深蒂固,他的家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哈代本人也曾考虑过从事牧师这个职业,可惜后来因为无法负担学费而放弃,转而做了一名建筑师学徒。这期间,他成了最早一批接受《物种起源》理论的人。达尔文的这部著作以全新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推翻了“神造世人”的宗教理念,对年轻的哈代造成了很大的震动。因此,尽管哈代始终对教会保持着热情,但他已经不能接受传统的拜神赎罪理论。他笔下的角色都在不断地追求宇宙中某种更高的道德真理,试图找到一个新的标准去取代岌岌可危的传统体系,表现在这部小说里,就是一种自然的法则。这个“自然”,不只是我们理解的自然环境那么单纯,还指向一种更原初、更本真的状态。在他看来,苔丝“被动地破坏了一条公众接受了的社会成法”,但是对于她身处的自然的法则,那种没有受到文明社会道德准则衡量的人类本真的规律,她丝毫没有违背。假如没有舆论和传统道德观念带来的人为压力,苔丝无疑是能够顺应天性,接受“母亲”这个新的角色,并享受母爱给她带来的乐趣的。

除此之外,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对性别和性的探讨逐渐成为公众辩论的重点,例如合法的离婚和随之而来的对离婚案件的关注,关注女性投票权和其他权益的“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针对男女双重道德标准等问题的讨论,等等,对性和女性社会角色的探讨也进一步重塑了进步人士对女性的期待和认知。相较于教育程度更高、独立性更强的新女性,苔丝对自我的认识并不清晰,但她凭借本能对个体纯洁性的坚守却十分强而有力。她从不曾想到要利用自己的肉体去换取幸福,环境却迫使她必须时刻依靠自己的身体生存下去,把自己的身体当作经济交换的对象。这种矛盾在她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达到了顶峰。

解读英国经典文学名著《苔丝》,来看看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的悲剧

安吉尔和苔丝分手后,决定前往殖民地淘金,到巴西去务农。苔丝在家里无处容身,只好再次离开。为了照顾家人,她把安吉尔留下的大部分钱都给了家里,自己则靠打零工过活,甚至住不起旅店,只能睡在露天。冬天来了,苔丝再也找不到挤牛奶这样轻松的活儿,只好长途跋涉到一个更偏僻、更穷的村子去做苦力。出于自尊,她不愿去找公婆帮忙,除此之外,她也想要通过折磨自己的肉体来赎罪。结果,她居然在这个地方再次遇到了亚历克,而这个放荡的花花公子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传教者,更讽刺的是,帮助他走上宗教道路的正是安吉尔的父亲。不过,他的决心显然不够坚定,与苔丝重逢后,他马上把上帝的教诲抛到脑后,一心要把苔丝再次搞到手,苔丝决心守护丈夫的名声,一再地表示抗拒,同时写信给安吉尔,恳求他赶快回到自己身边来。

苔丝没有想到的是,丢下她跑到巴西去的安吉尔过得也不怎么样。他的同伴们因为水土不服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所谓的淘金梦不过是一个难以实现的谎言,他不禁开始怀疑起祖国的美好承诺,进而怀疑起它所坚持的道德体系来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再加上距离产生美,他倒是有些良心发现了,觉得自己对苔丝过于苛刻,因此,在看到苔丝的来信后,他总算下定决心,打包回了英国。然而一切已经晚了。苔丝接到母亲生病的消息,提早一步回了家。迎接她的,是突然去世的父亲和被扫地出门的家人。为了母亲和弟妹,加上对安吉尔的绝望,苔丝不得已又一次做了亚历克的情妇,换取他经济上的支持。当安吉尔辗转找到两人同居的地方时,苔丝崩溃了,刺杀了亚历克。安吉尔带着苔丝一路逃亡,最终被警察逮捕。临走前,苔丝要安吉尔许诺娶她的小妹妹丽莎路做续弦,而我们看到的最后一幕,正是这对新婚夫妇站在山坡上,远远观望苔丝被绞死的场景。

解读英国经典文学名著《苔丝》,来看看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的悲剧

多年来,大部分评论家都倾向于把苔丝看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遭到资本主义冲击的代表,或是大自然的化身、田野的女神,家族的没落更衬托了她的命运悲剧。比如,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就说哈代是“田野和晨曦的忠实的儿子,然而他又受着书本知识所培养起来的怀疑和沮丧的折磨……他命中注定要看到先辈们的信念和欲望在他眼前烟消云散”。这些观点虽然对,却只解释了造成苔丝命运悲剧的一个方面。其实,在苔丝第二次回家之前,工业、机器和城市只在小说中占了很少的篇幅,推动她走向命运终点的,正是一直以来环绕着她的自然。

表面上看来,苔丝和她周围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季节、天气甚至温度的变化都与她的遭遇相互映衬,小说中看似无关紧要的景色和环境描写,都跟故事的每一个转折紧密相关。整部小说显然是从男性视角出发来叙述的,读者会看到大量对苔丝身体的细节描写,但这种视角又是不完整的,它会突然像长镜头一样拉开距离,从远处放任她湮没在自然的包围下。尽管苔丝一再主张自己作为个体是非常独特的,以亚历克和安吉尔为代表的男性角色却坚持把苔丝看成自然的化身,或者认为她和大多数女性没有本质区别。苔丝的命运一再经由他人之口,或是被不同形式的文本所阐述,她一直被推动着向前,从未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解读英国经典文学名著《苔丝》,来看看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的悲剧

让我们再回到小说的第二节,哈代在一开头就描述了苔丝的出生地,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地方,还没有被旅游者或风景画家涉足。如果我们只是把这个地方看成未开荒的处女地,并把它看作是对苔丝的贞洁的暗指,那就把哈代看得太简单了。尽管《苔丝》中也含有大量的隐喻、象征,但和维多利亚时期的大多数作家不同,哈代并不主张“每一个细节都要有所暗示”,他希望读者能够看到,每一种观点和视角都应该被赋予同样的重要性,就好像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这个村庄,人们就会得到不同的印象,苔丝的遭遇也可以从多个不同的出发点,运用不同的理论和观点来解读。再回想起树林那一幕的沉默,我们或许能够理解哈代真正的深意。

此外,哈代也用这部小说向传统的叙事方式发起了挑战,对此前以狄更斯、勃朗特姐妹为代表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他看来,苔丝这个人物,象征着在现代性的影响下,十九世纪以来英国文学长期相似的审美策略被突然画上了句点,单一的、非此即彼的道德和审美标准被更为多层次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视角取代。哈代不愿给读者提供一个连贯的、整体的角色,无论是苔丝、亚历克还是安吉尔,他们的性格中都有反复的一面,而那才是真实的常态。在他看来,人类天性中有一种不可回避的本能,这种本能试图用人类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解释万事万物的意义,而这种倾向恰恰顺应了这一时期社会模式变化对新的价值体系的需求,同时,苔丝生命中连续出现的挫败和无处依靠的漂泊也恰恰是现代主义的一大特征。透过苔丝的毁灭,现代主义的急迫性、它对人性的耗损以及人类意志和情感在现代主义语境中无处安放的痛切得以显露自己的样貌,而这也正是哈代这部小说超越时代的伟大之处。其实直到今天,我们还会看到苔丝的悲剧以各种形式上演,舆论的道德与世俗的偏见仍然限制着女性的自由,正因如此,苔丝这个人物形象始终散发着穿透时间的生命力,在追求个体幸福的女性心中产生震荡和回响。

解读英国经典文学名著《苔丝》,来看看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的悲剧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本站提供的图片、视频和资源内容均来自于网络。所有图片和视频版权归原作者属有,如果本站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malanshan360@163.com。
Tag标签:巴西电影解读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分集剧情其他文章
更多
查看更多分集剧情栏目文章
精彩视频
查看更多精彩养眼视频
更多热图推荐
查看男人的福利
青梅娱乐版权所有,邮箱:malanshan360@163.com
苏ICP备19037501号-2
网页加载中...
收藏本页0